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在"頭發(fā)絲上雕花"的教授:制全球首支光纖光柵

摘要:在直徑125微米(約0.1毫米)、比頭發(fā)絲還細的玻璃光纖上,用激光制作微米、甚至納米尺度的光子器件——這是王義平長期以來從事的科研工作,他也是全球首次利用CO2激光在空氣芯光子帶隙光纖中成功制作出長周期光纖光柵的科學家。

  光纖光柵技術實現產業(yè)化

  王義平教授是深大2012年首批全球公開引進的特聘教授。他2003年畢業(yè)于重慶大學光學工程專業(yè),獲得工學博士學位。來深大之前,他曾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德國耶拿光子技術研究院和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從事科研工作,曾獲歐盟瑪麗居里國際引進人才基金獎、德國洪堡研究基金獎等眾多獎項,在世界光纖光柵領域已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2012年1月1日,王義平入職深大光電工程學院,在深大與牛憨笨院士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光學工程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組建光纖傳感技術研究團隊和實驗室,帶領團隊在他以前的技術成果基礎上,研究基于光子晶體光纖、微納光纖和光纖光柵的新一代光纖傳感技術。

  此次獲得國家“杰青”資助的便是“光纖傳感技術”項目。王義平說,光纖新型傳感技術還在創(chuàng)新研究階段,開發(fā)出來后將會在橋梁、大壩、建筑物的健康監(jiān)測,以及氣體濃度、礦井安全、航天航空器件等各個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而“光纖光柵在光纖領域的重要性,就好比是電容電阻在電路電子學中的重要性,它的應用可謂是方方面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光纖光柵的產業(yè)化方面,王義平已經作出了探索。他在德國做洪堡學者期間與同事共同完成的雙光束干涉在線制作光纖光柵技術已經和比利時FBGS公司合作實現了產業(yè)化,并進行了光纖光柵批量性生產,其產品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和銷售,大力促進了光纖光柵的推廣和實際工程應用。

  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博士和碩士生

  王義平教授是重慶人,普通話里依然帶有濃重的重慶口音。這位已經獲得11項國家發(fā)明專利、1項美國發(fā)明專利的科學家,在榮譽面前卻十分謙遜,他將其理解為個人隨和的性格。“搞研究的人就是要沉住氣,關鍵不是看誰有多聰明,而是看誰肯多花時間,不要浮躁,靜下心來,只要用功就能出成績。”

  “你們認為考研究生一般需要幾年?” “一到兩年吧”。“我考了四年。”王義平本科畢業(yè)后到重慶市的一家兵工廠工作,他一邊工作一邊考研,后來甚至辭職全心全意復習考研。為了節(jié)省開支,王義平住在時常有老鼠光臨的防空洞里。從1995年到1998年連考四次才考上。“所以我常說,要耐得了清貧,忍得住寂寞,才能做出成績。也不要輕易地改變研究方向。光纖這條路我從2000年讀博就開始,走了14年。而且,我一定會將光纖研究進行到底。”王義平堅定地說。

  在學校里王義平是有名的“工作狂”,他一周工作6天,中午從不午休,每天晚上12點之后才休息,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泡在實驗室和辦公室里,通宵工作是常態(tài)。他跟學生說,“24小時內任何時候有疑問都可以找我討論”。對于科研工作他的要求可以用嚴苛來形容,但是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他像慈父一樣關心,科研之外,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博士生和碩士生,平時他不僅主動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而且還在業(yè)余生活中鼓勵和支持學生從事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在他的支持下,碩士生楊凱明2014年暑期沿川藏線騎行,歷時24天從成都到拉薩,挑戰(zhàn)自我。

  目前,王義平及其團隊正在從事的科研項目共有2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達到11項。

內容來自:深圳特區(qū)報
本文地址:http://m.huaquanjd.cn//Site/CN/News/2014/12/23/20141223003227951200.htm 轉載請保留文章出處
關鍵字: 光纖光柵
文章標題:在"頭發(fā)絲上雕花"的教授:制全球首支光纖光柵
【加入收藏夾】  【推薦給好友】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訊石光通訊咨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光通訊咨詢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我們誠邀媒體同行合作! 聯系方式:訊石光通訊咨詢網新聞中心 電話:0755-82960080-188   de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