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整體通信水平要比先進國家落后幾十年。1978年,江蘇的電話用戶僅為8.3萬戶,全國電話用戶也只有192.5萬戶,全國的用戶數(shù)還不如彈丸之地的中國香港地區(qū)用戶數(shù)多,落后狀況可見一斑。
傳輸容量達到極限 光纜通信成為新選擇
在那個年代,打電話是很困難的事情,普通用戶要想打長途電話就得一大早到電信局營業(yè)廳去排隊,有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專門雇車子,城鄉(xiāng)來回跑,為的是到城里去打電話,因為在鄉(xiāng)鎮(zhèn)打長途電話基本上是夢想。在營業(yè)廳掛個電話往往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等電話的時候有人連上廁所都不敢去,因為怕剛一走開電話來了人不在就白等了,有的方向的長途電話(如通往廣州)往往要等一兩天才能打通。就連江蘇省郵電管理局的干部也無法享受特權,早晨上班就要想好給哪個單位打長途電話,然后先給長途臺掛上號(當時都是人工轉接),往往要等一兩個小時才能接通,有時甚至到下班時間也未能與對方聯(lián)系上。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嚴重阻礙了經(jīng)濟發(fā)展,制約了改革開放的進程。例如,外商來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打電話向公司匯報情況,與家人進行聯(lián)系,可是這在當時的中國談何容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江蘇省已經(jīng)開始引進數(shù)字程控電話交換機,但長途傳輸仍然相當落后,除了在七十年代建設了一級干線960路模擬微波、京滬杭1800路中同軸電纜載波,以及在八十年代中期將滬寧間明線改造為960路小同軸電纜載波以外,江蘇省內傳輸仍大量使用模擬載波3路、12路、高12路、超12路等明線等方式,傳輸容量達到了極限,質量也沒有保障。例如,1984年初的雪災天氣就造成了大范圍的倒桿毀線,導致長途通信基本陷于癱瘓,由此可見當年通信網(wǎng)絡之脆弱。
通信嚴重落后的狀況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一系列針對郵電行業(yè)的優(yōu)惠政策隨之出臺,各地政府的領導也深切體會到通信落后所造成的瓶頸制約,積極主動要求迅速改變被動落后的局面。當年江蘇省的郵電通信部門正是抓住了這一機遇,條塊結合,高起點,在長途傳輸建設上走數(shù)字化的道路,而不是沿著傳統(tǒng)的模擬方式爬行。江蘇省的光纜工程建設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經(jīng)過十年左右的集中建設,建成了國家一級干線和省內二級干線光傳輸網(wǎng)絡,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長途傳輸容量小、卡脖子的落后狀況。作為整個通信大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光纜建設譜寫了一個又一個光輝篇章。
堅持依靠科技進步積極采用先進技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光通信剛開始投入商用,關鍵技術都由西方發(fā)達國家所掌握,我國想使用就必須依靠引進。而剛開始“巴統(tǒng)”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最先進的技術和產品西方國家不賣給我們。同時國內也有少數(shù)同志因循守舊,認為模擬產品國內已能生產且技術比較成熟,不能崇洋媚外。甚至有人直接寫信給時任總理朱镕基,說郵電部引進程控交換機埋下了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郵電部沖破重重阻力,克服各種困難,組織國內有關科研機構加快光通信技術的研發(fā),積極開展相關試驗。例如,1987年底在江蘇省進行的揚州-高郵段架空光纜試驗段工程就是一次成功的實踐,它采用了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研制的光纜和設備,成功開通了34Mbit/s單模、長波長光傳輸系統(tǒng),為以后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經(jīng)驗,也增強了江蘇省建設光纜的信心。從1990年開始,江蘇省就利用原有長途通信桿路,采用國產設備建設省內架空光纜,首先解決了蘇北地區(qū)長途傳輸電路的緊張狀況。
同時,郵電部也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在光纜工程中,一級干線中第一個引進的是南京-武漢直埋式光纜工程,1985年該工程就通過了國務院批準,但因為是第一個高科技引進項目,加上受當時國際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前期工作繁多,所以直到1989年底才正式開工建設。該工程采用了從意大利比瑞利公司引進的單模長波長光纜,并打破了“巴統(tǒng)”的封鎖,采用了從以色列引進的PDH四次群光傳輸設備,這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1990年一期工程投產時為南京提供的出省長途電路達1260路,這在當時非常了不起,因為到1989年底江蘇省的省際長途電路總數(shù)僅為1151路,1990年的出省長途通信能力較前一年翻了一番。
后來,郵電部利用國外政府貸款等多種途徑盡力引進當時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規(guī)模越來越大,技術層次也越來越高,使我國的光通信技術緊跟國際先進水平,而且避免了走冤枉路。
條塊結合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如何盡快改變通信的被動落后狀況,不僅讓通信部門的干部職工著急,更令地方政府的領導著急,因為它直接影響到改革開放的大局。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等待中央采取措施來迅速解決全國問題是不現(xiàn)實的,為此各地政府均采取了積極的態(tài)度,政府若有財政困難,就制定一些優(yōu)惠政策,主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在光纜工程建設中江蘇省各級政府的積極態(tài)度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在江蘇省第一次通信工作會議精神的指導下,江蘇省那些年的一、二級干線光纜工程都列入了江蘇省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標。這是因為江蘇省光纜工程沿線地區(qū)村鎮(zhèn)密集,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發(fā)達,大小河流縱橫交錯,光纜還要穿越大量高產農田和經(jīng)濟作物區(qū),施工會涉及到農業(yè)、水利、交通、航運、城建等方方面面,工作面廣量大,建設難度可想而知。為加強領導,為光纜工程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江蘇省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江蘇省長途通信光纜干線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當時分管郵電的江蘇省常務副省長季允石擔任,副組長由江蘇省政府分管副秘書長、省建委副主任和省郵電管理局分管副局長擔任,成員由各有關廳局負責人和各相關市分管副市長組成。
光纜干線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及時召開會議,制訂相關政策,如青苗賠補費、過河過橋補償費、民工費等,還與有關市縣簽訂承包責任書。各相關市、縣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負責落實各地的工作任務。小組通過層層動員,使工程沿線的群眾了解工程,支持工程,使他們認識到,光纜工程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是致富之路。加上從鄉(xiāng)到村的干部出面配合,群眾不僅不再阻撓施工,還通過各種方式積極配合。此外,各級領導在施工期間紛紛親臨現(xiàn)場慰問視察,有的地方分管的市、縣領導甚至在整個光纜施工期間幾乎一直在現(xiàn)場指揮協(xié)調,現(xiàn)場解決問題,保證了施工順利進行。江蘇省政府領導也極為重視,時任副省長季允石就在1991年12月和1996年3月分別到滬寧光纜和北沿江光纜施工現(xiàn)場檢查視察,和大家一起布放光纜,充分體現(xiàn)了地方政府對光纜工程建設的關心和支持,進一步為工程建設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是對全體建設者和施工人員的極大鼓舞。
軍民共建譜寫新篇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的光纜傳輸建設進入高峰期。相對而言,軍隊通信狀況還比較落后,為此國家決定乘郵電部建設全國光纜干線的大好時機,在一級干線的光纜中給部隊加芯,以提高部隊的長途傳輸通信能力,這就是光纜工程的軍民共建。涉及江蘇省的北沿江、北沿海和徐連光纜工程都是軍民共建工程。這三個光纜工程分別在1995和1996年施工,在江蘇省境內總長超過1200公里,橫貫東西南北,戰(zhàn)線長,任務重。但部隊領導非常重視,先后出動官兵4000多人,挖溝確保深度,布纜仔細認真,進場后一般半個月左右時間就能完成全部任務,而且沿線群眾緊密配合,使工程進展非常順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工程質量。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郵電部組織了一場全國范圍內的“八縱八橫”光纜網(wǎng)建設戰(zhàn)役,“八縱八橫”光纜網(wǎng)由48個項目組成,在“八五”和“九五”期間分別安排23個和25個光纜工程,總長度超過7萬公里。這48項光纜工程涉及江蘇的有7條光纜,為五橫二縱,線路總長超過2000公里。從八十年代末揚州-高郵國產光纜試驗段工程之后,江蘇省內二級干線就陸續(xù)進行光纜建設,從開始的利用原有桿路架空,到后來的埋式,甚至全程管道布放光纜。還有就是借一級干線建設的機會,省內二級干線同溝埋設,甚至在一級干線光纜中省內加芯(例如徐連光纜工程),以節(jié)約投資,提高工程的綜合效益。
所有建設者都十分清楚,正在從事的是敷設信息高速公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光纜要服務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質量問題高于一切,來不得半點馬虎。建設者堅持把“質量第一”的觀念牢牢地貫穿在工程建設的始終,從建設單位的管理人員到施工單位的技術人員以及所有民工都全方位地把好質量關。例如,光纜埋深必須達到1.2米以上,一個幾百公里長的工程溝深一處也不能馬虎,一線質監(jiān)人員有時發(fā)現(xiàn)部分地段溝深未達標準的必須返工,有的甚至連夜返工,為的是保證第二天計劃中的光纜布放施工不會受到影響。
在江蘇的平原水網(wǎng)地區(qū),河流湖泊眾多,光纜在穿過河溝時如何確保質量是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只能在水中沖漕,布放光纜時穿一根塑料管,然后用砂袋壓住,但由于在水下操作質量很難保證,因此在后來的維護中常出現(xiàn)光纜被拉出水面甚至被拉斷的情況。后來我們下決心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經(jīng)多方了解,從國外引進了定向鉆孔機,它可以在地下帶著鋼管自如地橫跨河床并根據(jù)所需深度到達對岸,這樣施工不破壞河床的表層,可確保埋深,質量絕對有保證。為此在1995年以后的工程中江蘇省全部使用該先進技術進行過河段的光纜工程施工,這么多年來,采用這種方式過河的光纜從未發(fā)生過意外損壞。
除了在工程施工中把好質量關以外,從郵電部開始的各級部門單位都對引進的光纜設備質量認真把關。除了每批貨必須進行出廠驗收以外,對已到貨的光纜也會進行認真檢測。在北沿江光纜工程中,從意大利某著名公司引進的光纜在國內到貨抽測時發(fā)現(xiàn)某些指標(主要是滲水指標)不合格,而施工前線已是厲兵秣馬,該工程是軍民共建工程,部隊已經(jīng)進駐工地,有的地方溝已挖好,甚至已經(jīng)開始布放。此時郵電部領導連夜召開會議,雖然承受著產生經(jīng)濟損失等各方面的壓力,但從“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根本宗旨出發(fā),還是忍痛做出了暫停施工的決定。后經(jīng)與外商據(jù)理力爭,艱苦談判,外商賠償中方經(jīng)濟損失170萬美元。
在滬寧光纜工程中,江蘇省在對從日本某著名公司引進的光纜進行單盤檢測中,發(fā)現(xiàn)在全部的181盤光纜中,有15盤光纜中的一根或幾根光纖衰耗達不到合同規(guī)定的指標,我方遂向日方提出該問題,起初日方還不大相信,后來他們派出技術人員到現(xiàn)場復測,在事實面前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后來日方更換了不合格的光纜,賠償了經(jīng)濟損失。我們不僅在經(jīng)濟上得到了補償,而且確保了工程質量,避免了我國的信譽受到影響。
經(jīng)過十年的奮戰(zhàn),到1998年郵電分營前夕,在江蘇省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一級干線光纜2000多公里之外,省內二級干線光纜達6500多公里,光纜到達所有縣和鄉(xiāng)鎮(zhèn),傳輸路由基本成網(wǎng)。在光纜工程建設中,江蘇省堅持與時俱進,各項通信能力和水平取得了質的飛躍,光纖從G.652到G.655,設備從PDH到SDH,傳輸速率從155Mbit/s到622Mbit/s、2.5Gbit/s,甚至發(fā)展到如今的10Gbit/s,波分復用技術也不斷升級,省內還建成了幾個SDH自愈環(huán),確保傳輸安全可靠,萬無一失。正是基于已敷設到位的光纜網(wǎng)絡,加上傳輸技術的不斷進步,光傳輸網(wǎng)絡因此真正成為信息高速公路,不僅能滿足長途電話不斷增長的電路需求,而且到如今仍能滿足互聯(lián)網(wǎng)對帶寬的巨大需求。